《红色文化》大型花岗石群雕

大型花岗石群雕

时间: 2022/06
供稿:碑园管理处

        “艰苦历程”大型群雕最高点12.5米、长72米、宽8米,用1160立方米、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,是我国规模空前的现代群雕。这座气势宏大的英雄群雕,是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0位著名雕塑家集体创作。远看这座群雕,整体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,又像一骑昂首飞驰的骏马,深刻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理想和革命精神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型英雄群雕由九组故事、十六位人物组成,分别是: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组“开路先峰”。在群雕的最前面,由一名威武刚强的红军战士和骁勇彪悍的藏族向导组成。他们身着披风,并肩扛着马克辛机枪,像一把犀利的尖刀,披荆斩棘为浩浩荡荡的红军长征部队冲锋开路,他们是长征中无数尖刀班、尖刀排、尖刀连的英雄代表,军民并肩,无私无畏,头顶血雨腥风,脚踏闪电惊雷,扑向刀山火海,捣毁敌堡,攻占险关,突破重重封锁线,为部队开辟北上的道路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组“勇往直前”。由一名中年和青年红军战士组成,他们坚定、沉着,紧握手中钢枪,两眼凝视前方,铁脚丈量万里征途的崇山峻岭,闯过道道险关,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,他们是无数浴血征战的红军英雄的缩影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组“团结北上”。由相互牵引和艰难跋涉的3名红军战士组成,他们长途行军,连续作战,一身征尘,满脸硝烟,然而却都有沸腾的热血、钢铁般的脊梁和必胜的信念。共同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目标,使他们情同手足、生死相依、血肉相连,它是一、二、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并肩背上的辉煌乐章,团结战斗的嘹亮凯歌。

        第四组“山间小憩”。由一名吸烟的红军战士、一名镌刻巨幅标语的红军战士、一名红军指挥员和两名青年男女红军战士组成。它是红军战士在万里征途休息间隙生活的生动写照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五组“草地情深”。由一名脚跨战马,怀抱婴儿的女红军和一个一手提着酥油茶壶,一手举着酥油茶碗的藏族姑娘组成。在枪林弹雨的征途中,一个红军的后代诞生了,然而父辈正踏着荆棘前进,妈妈也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。眼前,巍巍雪山,茫茫草地,朔风凌冽,饥寒交迫,奶水枯竭,人马断粮,妈妈的心在流泪,在流血!孩子的生命踟蹰在死亡线上。忽然,一顶帐篷在地平线上出现,似星斗在云雾里闪着耀眼的光芒,一位美丽健壮的藏族姑娘急匆匆地跑出帐房,迎接红军来到草地,为红军送来了热腾腾、香喷喷的奶茶,给孩子带来了生的希望,他用甘甜的乳汁喂养红军后代,红军战士把藏族同胞大海般的深情永远铭刻在心上。

        第六组“征途葬礼”。由一名肩挎钢枪、怀捧鲜花的彝族战士构成。他手抚红军烈士坟墓,眼含热泪,悲痛万分地跪在红军烈士墓旁,难舍难分,不忍离去。长风怒号,战马嘶唔,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,多少英雄的红军战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,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长眠在峡谷荒丘。野草低头,石头落泪,江河呜咽,烈士默默无闻的告别了人世,墓前没有一个花圈,一副挽联,更没有得到一个精致的骨灰盒,唯有青青芳草、漫山野花与英灵长久陪伴!

        第七组“前仆后继”。由一名饱经风霜的老炊事班长,奋力搀扶一名头部负伤,强忍伤痛,爬行赶队的红军战士组成。他们手挽手、肩并肩,血染征途,汗湿衣衫,以惊人的毅力,钢铁般粗壮有力的五指扣进地层,咬紧牙关拼命赶队。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,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不能停止北上前进的步伐。

        第八组“回顾思考”。由一名身经百战,极目远眺,凝神沉思的红军指挥员构成。看,他那像擎天柱似的高大威武的身躯,凝聚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,满怀深情、细腻无比的目光穿过历史的烟云,遥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,血染的长征路,耳边回想起穿云裂石的枪炮声,眼前腾起滚滚的烈火浓烟,心海卷起阵阵波澜,那无数壮烈牺牲的战友,熟悉的脸庞,矫健的身影和浴血鏖战的情景,一一浮现在脑海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九组“英灵会聚”。在群雕的顶端,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若隐若现,仿佛要从彩云中跃然欲出的红军战士头像,寓意深刻,让人神思遐想。它象征红军战士的英灵与日月同辉、与大地共存,时刻陪伴着人们,激励着人们,在党的胜利的旗帜指引下,去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,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。